此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下称草案)进行了审议。
数字化时代,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已成为威胁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社会稳定发展的毒瘤。仅依靠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反洗钱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并不足以实现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在这一背景下,反电信网络诈骗专门立法应运而生,其核心是通过通信治理、金融治理、互联网治理以及其他防范措施并举,实现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全方位打击。草案扩充了通过减少犯罪发生机会促进预防效果的情境预防措施,并通过细化现有法律规定畅通了新型犯罪的行刑衔接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打击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举措。电信网络诈骗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关键环节和制度构建,以及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
据《中国人大》消息,此次反电信网络诈骗立法,立足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和依法治理,侧重前端防范,对实践中迫切需要的制度安排作出规定,从法律制度层面筑起反电信网络诈骗防护网,是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又一重要举措,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制定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是“小快灵”“小切口”立法的生动实践。纵观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一审稿,全文共7章39条,条文数量虽然不多,却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
从规定反电信网络诈骗各部门职责、企业职责和地方政府职责,到落实实名制,规定电话卡、互联网服务真实信息登记制度;从规定金融、通信、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统筹推进相关跨行业、企业的统一监测系统建设,推进涉诈样本信息数据共享到要求互联网企业移送监测发现的嫌疑线索;从加大惩处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金融账户、互联网账号行为,实施惩戒措施到对潜在受害人预警劝阻和开展被害人救助,每一条举措都“实打实”,让法律制度更加务实管用。
据介绍,该法律草案的主要内容有:一是规定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基本原则。二是完善电话卡、物联网卡、金融账户、互联网账号有关基础管理制度。三是建立电信网络诈骗反制技术措施,统筹推进跨行业、企业统一监测系统建设,为利用大数据反诈提供制度支持。四是加强对涉诈相关非法服务、设备、产业的治理。五是加强其他有关防范措施建设。六是明确法律责任,加大惩处力度。